【调查手记】"刷抖音"被年轻人奉为"解压神器" 专家提醒需警惕"电子止疼片"陷阱
本报记者(李思妍)在写字楼午休时段、地铁通勤路上,随处可见年轻人手指飞快划动着抖音界面。最新调研显示,超过62%的95后受访者将短视频平台视为"解决精神内耗的急救包"。心理学专家指出,这种"即食快乐"可能正在制造更深层的情绪危机。
"方案被否决后刷15分钟萌宠视频,血压就降下来了。"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小王向记者展示手机屏幕使用时间,"日均138分钟"的统计数据格外醒目。像小王这样的"抖音解压族"正在城市年轻群体中蔓延,精神氮泵、电子布洛芬等话题在平台获得超20亿次播放。
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指出,短视频提供的即时反馈确实能快速阻断焦虑情绪,但多巴胺的频繁刺激可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退化。记者注意到,部分用户已出现"不刷视频就心慌"的戒断反应,有人甚至需要同时打开3-4个短视频"维持快乐浓度"。
在字节跳动最新财报中,"用户单日启动次数"同比上涨37%,这组数据侧面印证了当代人的情绪代偿需求。资深心理咨询师建议,与其依赖算法投喂的碎片快乐,不如建立阅读、运动等可持续的情绪出口。毕竟,真正的解困之道,从来不在5.7英寸的发光屏幕里。